許多人一提到牙齦出血、口臭或牙齦腫脹,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式就是去洗牙。但你知道嗎?光靠洗牙無法治好牙周病,牙周病口腔內的慢性發炎疾病,如果沒有針對病因進行分階段治療,就容易反覆發作、甚至導致牙齒鬆動脫落,影響整體咀嚼功能與生活品質。今天來說說牙周病三階段治療方式,帶你一次搞懂牙周病不只是清潔問題,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健康挑戰。
洗牙≠治療牙周病
洗牙的目的在於去除牙齒表面和牙齦邊緣的牙菌斑與牙結石,屬於預防性保健的一環,當牙菌斑長期堆積在牙齒與牙齦之間,深入牙周組織形成深層牙結石,就會引發牙周病,這時候光靠洗牙是無法徹底處理的。
為什麼會得到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菌斑中的細菌長期刺激牙齦,引起發炎反應,當發炎持續擴散至齒槽骨,就會開始出現骨質流失與牙周囊袋加深的情況。常見的牙周病症狀包括:
● 刷牙時牙齦出血
● 牙齦腫脹或萎縮
● 牙齒有搖晃感
● 持續口臭
● 咀嚼無力或咬合異常
這些症狀若未及早治療,不僅會破壞牙齒支撐結構,最終導致牙齒脫落,甚至影響全身健康,包括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
牙周病三階段治療方式
第一階段:基本治療
進行牙根刮除與深層清潔,清除牙齒根部與牙周囊袋內的牙結石與細菌,這一階段是牙周病治療的基礎,若清除得當,輕度牙周病患者可在此階段就控制病情。
第二階段:牙周手術治療
若基本治療無法改善,代表發炎已深入牙周組織或形成深層囊袋,需進行牙周手術,牙周再生術、齒槽骨修整術以更徹底清除病灶與改善骨質流失。
第三階段:維護與定期追蹤
牙周病即使成功控制後,也容易再次復發,治療完成後必須持續進行定期檢查與牙周維護,通常每3至6個月回診一次。透過長期追蹤與口腔衛教,降低再次發病風險,延長牙齒的使用年限。
不掉以輕心,牙齒才有「長久打算」
牙周病就像慢性疾病一樣,需要持續維護,而不是「看一次就好」。許多患者誤以為做過一次治療就能一勞永逸,結果牙齒反覆發炎、病情更難控制,所以說治療後的定期回診與正確的居家口腔清潔才是守護牙周健康的重要一環。鹿港晶品牙醫董元章醫師長期投入牙周病治療領域,能依據病情嚴重程度提供診療建議,幫助患者掌握治療的黃金期,守住口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口腔健康從不輕忽開始,越早開始照顧,牙齒陪伴你的時間也就越長久。